二、欧洲的状态
十八年前我在布鲁塞尔办智库,跟欧盟体系的机构和官员打交道不少。有感于当时的欧洲决策体制,我曾用“成事不足、败事有余”八个字概括其运行特点:外部力量想要驱动欧盟去做成某件事情,无论是对华军售解禁还是提前确认市场经济地位,都非常困难;但是要让欧洲干不成某件事情却容易得多,因为只需要找一两个欧盟小国跳出来反对即可。
而十八年后的今天,事情出现了变化:以法国为首的一部分欧洲国家,试图推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关税,由此可能引发中欧之间的一系列关税战,而这显然不是对华依赖严重的德国产业界希望看到的场景;但是,最近的现实是,连德国的反对都未能阻挠马克龙等人推动此事。今日欧洲对华的心态和情绪,由此可见一斑。
柏林全球对话期间,我们抽空拜会了两家基金会,分别是科尔伯基金会和阿登纳基金会。两者都礼貌而坦率地告诉我们:今天的德国和欧洲政治圈对中国情绪非常负面,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是敌人,但这个敌人背后的主要靠山是中国,因为没有中国的支持,俄罗斯这场战争早就支持不下去了。欧洲人的整体社会情绪是恐惧和迷茫,他们既面临俄罗斯对欧洲东部的军事威慑,又面临中国在汽车等战略性产业上的经济竞争,而短期内欧洲似乎毫无出路。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之下,紧抱美国以对抗中俄,似乎是合理且无奈之举。
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代表团与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雷乐(Lehrer)先生交谈
宏观数据显示欧洲经济状态不太好,但我在柏林的数日所感受的经济状况应该用萧条来形容。最令我惊讶的是,工作日白天的柏林街道上竟然没有多少人,也没有多少车。十月初的柏林还不冷,但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感觉,与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之首都的形象很不匹配。
欧洲的通胀,起得比美国晚一些,但是也明显伤害到了民众的生活,这是我在打车时与司机们对话调研中的感受。德国司机的来源五花八门,既有东欧的,又有中东的,甚至还碰到了一位嫁给了欧洲人的美国女画家在开出租。一位黎巴嫩裔的司机翻出手机中的照片说,他家的祖宅最近被以色列人炸毁了,嫂子和侄子被炸死了;表达完对美欧的愤怒,他说自己坚信二十年之后的世界必将属于中国。
柏林欧盟欧洲俄罗斯德国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下一篇:没有了